「活在當下」這個自救的標語咋看可以啟發人心,但很快你就會發現它不合時宜。活在當下是什麼意思?將每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,無視將來,是差劣的建議、魯莽的處方;而認為只管當下,就可以無懈可擊,是不負責任的幻想。
但是,亞里士多德對活在當下的解釋能讓我們直面當今的危機,面對人類長久以來的掙扎以及人生的挫敗。哲學可以恢復這個標語的深刻意義。
想參透智思,首先想想我們現在在做什麼。我們參加各種活動-閱讀報紙文章、思考人生、遊行、準備報告、聽音樂、開車回家,煮晚飯、與家人朋友共渡時光。這些活動都需要時間,但與當下有關鍵不同的關係。
我們可用語言學的術語將活動分成兩個基本類別。有目標的活動以終結、完成活動為目標。想想閱讀這篇文章或下班開車回家,一旦完成便達到目標-活動完結的時刻。你可以再做一次,但只可重覆地做。但不是所有活動都這樣。有些活動是沒目標的,無論你用了多少時間思考人生或陪伴家人,都不能完成思考或陪伴。雖然你最後會停下來,但這些活動沒有一個以後都不用做的完結點。
亞里士多德也是這樣區分活動,將動作或實踐行為分為行動和實現過程。行動有完成目標,因此還未完成。亞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學》裏寫到-「若你正在學習,這時你還未學到。」談到有目標的活動項目,如寫報告、結婚或煮晚飯,你總是在完成這些動作的過去或將來的時刻得到滿足感。還未完成,然後便完成了。有目標的活動可以消盡;其實,活動本身就以消盡為目標,因此展示一種獨特的、自我顛覆的狀態。我們賦予活動價值,然後參與活動,以完成活動、將其驅逐出生活為目的。
相反,沒目標的活動本質上沒有完結點,不是未完成。定義這種活動時,我們可強調其不可消盡的性質,即其不以終結為目標,但也可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強調-它們在當下已完全實現。「你在觀看的同時已經看到,在理解時已經理解,思考時已經思考過。」為了進行無目標的活動,你除了當下做的事以外什麼也不用做。如果你在乎的是思考人生或與家人朋友共渡時光,而這正是你正在做的事,你並不是正向目標邁進,因為你已經達到。
那麼,活在當下意味著什麼,我們會得到什麼?
活在當下就是去欣賞散步,聽音樂,和家人或朋友共渡時光等無目的活動的價值。參與這些活動不是為了將其移除出生活,其價值不是等到將來才體現出來,也不是只存放於過去,而是已經在此時此地體現了。活在當下就是去關注這些正在做的事的過程,而不只是關注以完成為目標的項目。
這個建議很容易受人誤解。活在當下並不是去否認有目標活動的價值,否認影響世界的價值,這樣想就大錯特錯。我們也不能逃避參與這種活動。但如果只欣賞有目標項目的價值,生活以消滅意義來源為目標,就會處於自我顛覆的狀態。活在當下是不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在沒有過程價值的項目,成就和結果上。
活在當下不是去逃避難苦的工作或矛盾。你的事業中或政治生活中,除了項目這些對你有意義的,有目標的活動,還有反對不公或做好本份等無目標的過程。重視過程並不是去逃避工作或政治活動,所以活在當下既不是放棄道德責任,也不旨在自我抽離。
關注有目標的活動往往指關注遙遠和不穩定的目標-如為所有人提供保健服務,阻止白人至上意識復現和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兩度以內。結果和以此為目標的活動同樣重要。政治示威的意義在於改變世界,但過程也重要。捍衛正確的事、罷工或在街上遊行不會因為結果成功,就失去本身的價值,而結果失敗也不會完全抹殺其價值。我們之所以抗議,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影響世界,也因為不管將來如何,想於此刻過得有價值一點。
中文譯文:Fabit但是,亞里士多德對活在當下的解釋能讓我們直面當今的危機,面對人類長久以來的掙扎以及人生的挫敗。哲學可以恢復這個標語的深刻意義。
想參透智思,首先想想我們現在在做什麼。我們參加各種活動-閱讀報紙文章、思考人生、遊行、準備報告、聽音樂、開車回家,煮晚飯、與家人朋友共渡時光。這些活動都需要時間,但與當下有關鍵不同的關係。
我們可用語言學的術語將活動分成兩個基本類別。有目標的活動以終結、完成活動為目標。想想閱讀這篇文章或下班開車回家,一旦完成便達到目標-活動完結的時刻。你可以再做一次,但只可重覆地做。但不是所有活動都這樣。有些活動是沒目標的,無論你用了多少時間思考人生或陪伴家人,都不能完成思考或陪伴。雖然你最後會停下來,但這些活動沒有一個以後都不用做的完結點。
亞里士多德也是這樣區分活動,將動作或實踐行為分為行動和實現過程。行動有完成目標,因此還未完成。亞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學》裏寫到-「若你正在學習,這時你還未學到。」談到有目標的活動項目,如寫報告、結婚或煮晚飯,你總是在完成這些動作的過去或將來的時刻得到滿足感。還未完成,然後便完成了。有目標的活動可以消盡;其實,活動本身就以消盡為目標,因此展示一種獨特的、自我顛覆的狀態。我們賦予活動價值,然後參與活動,以完成活動、將其驅逐出生活為目的。
相反,沒目標的活動本質上沒有完結點,不是未完成。定義這種活動時,我們可強調其不可消盡的性質,即其不以終結為目標,但也可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強調-它們在當下已完全實現。「你在觀看的同時已經看到,在理解時已經理解,思考時已經思考過。」為了進行無目標的活動,你除了當下做的事以外什麼也不用做。如果你在乎的是思考人生或與家人朋友共渡時光,而這正是你正在做的事,你並不是正向目標邁進,因為你已經達到。
那麼,活在當下意味著什麼,我們會得到什麼?
活在當下就是去欣賞散步,聽音樂,和家人或朋友共渡時光等無目的活動的價值。參與這些活動不是為了將其移除出生活,其價值不是等到將來才體現出來,也不是只存放於過去,而是已經在此時此地體現了。活在當下就是去關注這些正在做的事的過程,而不只是關注以完成為目標的項目。
這個建議很容易受人誤解。活在當下並不是去否認有目標活動的價值,否認影響世界的價值,這樣想就大錯特錯。我們也不能逃避參與這種活動。但如果只欣賞有目標項目的價值,生活以消滅意義來源為目標,就會處於自我顛覆的狀態。活在當下是不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在沒有過程價值的項目,成就和結果上。
活在當下不是去逃避難苦的工作或矛盾。你的事業中或政治生活中,除了項目這些對你有意義的,有目標的活動,還有反對不公或做好本份等無目標的過程。重視過程並不是去逃避工作或政治活動,所以活在當下既不是放棄道德責任,也不旨在自我抽離。
關注有目標的活動往往指關注遙遠和不穩定的目標-如為所有人提供保健服務,阻止白人至上意識復現和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兩度以內。結果和以此為目標的活動同樣重要。政治示威的意義在於改變世界,但過程也重要。捍衛正確的事、罷工或在街上遊行不會因為結果成功,就失去本身的價值,而結果失敗也不會完全抹殺其價值。我們之所以抗議,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影響世界,也因為不管將來如何,想於此刻過得有價值一點。
原文作者:Kieran Setiya (11/9/2017)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17/09/11/opinion/the-problem-of-living-in-the-present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