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

未知的語言世界,你值得擁有


        2017的最後幾天,還是在跟語言玩遊戲。小翻相信,如果你多懂一種語言,就等於多擁有一個世界。只知道中文,你可能只把語言當成工具,如果還知道英文,你會察覺中文的美,驚嘆英文的簡練。知道葡文,會發現英文相對平實,因為葡文有更多時態和詞性變化。

        世界現有7000多種語言,若精通所有,就等於活在幾千個世界裏! 當然,這不可能。大部分人類只在使用其中的百餘種語言,而由於氣候暖化、民族遷移、經濟及社會發展,每半個月,都會有一種語言消失。語言學家認為一百年後,很可能九成的語言都會消失。然後你會問:「這與我何干?」


        假如你是台灣人,想像家鄉多了一些簡體字招牌,是否感覺不快?如果你是澳門人,發現粵語很可能被邊緣化,是否有點不爽?為什麼?因為這關乎身份認同,失去母語,等於失去了部分自我。說到這裏,作為有識之士,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,宏觀一點。

        記者Paroma Basu說「每種語言都是一把鑰匙,用以開啟當地的醫學秘聞、生態智慧、天氣及氣候脈絡、信仰態度、美學和神話歷史的知識之門。」比如,(北歐)格棱蘭語對「風」有多種分類,(西班牙)加泰隆尼亞語沒有「流產」的概念,俄語中沒有「設施」的類別,德語用「把貓頭鷹帶到雅典」表示「多此一舉」。華盛頓大學教授Nancy Rivenburgh指不少土著語言能夠提供豐富的、與當地動植物相關的資料; 有些語言則記錄醫學界未曾嘗試的特別療法,或鮮為人知,卻可能更有效的生態保護方式。


       於是,語言消失,除了減少人類對地球的認知,使文化漸趨同化外,我們亦會因而失去應對疾病和環境問題的前人智慧。語言消失的原因之一,是人們為了「學習主流語言而放棄母語」。就像葡人家庭對土生孩子灌輸英文比葡文重要的概念,移居澳門的內地人忘記家鄉方言一樣。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現象,所以有些機構和社群,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團體,正積極推動語言保育,不乏成功例子。

        能夠多學一種外語,是種幸福,因為有了對比,才會知道母語的獨特韻味,才知道世界很大、天外有天,變得更加心胸開闊,包容異己。希望我們在2018年更懂得放下,在語言流失的同時,好好珍惜這個仍算文化多元的地球村。




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:

Four Things That Happen When a Language Dies
https://www.smithsonianmag.com/smart-news/four-things-happen-when-language-dies-and-one-thing-you-can-do-help-180962188/

語言死亡,等於滅絕記憶、風光,及為人的意義
http://www.cup.com.hk/2017/02/28/when-a-language-die/

Wales plans to revive Welsh language with one million speakers by 2050
https://inews.co.uk/news/education/well-million-speaking-welsh-2050-says-government/

闲话德国:落水狗还是落汤鸡?http://www.dw.com/zh/%E9%97%B2%E8%AF%9D%E5%BE%B7%E5%9B%BD%E8%90%BD%E6%B0%B4%E7%8B%97%E8%BF%98%E6%98%AF%E8%90%BD%E6%B1%A4%E9%B8%A1/a-37596668?&zhongwen=simp

Baker, M. (1992) In Other Words: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. London & New York: Routledge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